裁员失业染疫 压力排山倒海 心灵受困吁求助 没有人是宇宙孤岛

医句话:

从去年底肆虐至今的COVID-19疫情仍不见底,而病毒危害及经济收入犹如两座大山压在每个人特别是一家之主的肩上,这是一场不容有失的战“疫”,想要疫中胜出就必须做到3大要点,即认清自己、寻求帮助以及做好规划,唯有如此才能把疫情及经济所带来的伤害减到最低。

“COVID-19的疫情可说是我们这一代人不曾经历过的遭遇,它不只是医疗上的问题,更是打击经济层面甚至对个人精神健康(mental health)造成冲击,当国内第三波疫情再次爆发后,除了确诊及死亡人数骤增之余,更由于经济环境越来越糟糕,市面上弥漫着一股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氛围,裁员风四起,以致衍生无确诊却因疫情陷入焦虑的人,感觉自己或世界就快走到尽头了。

因疫情的缘故已导致众多企业在过去这段期间苦苦撑着,可是折腾至今已近一年了,但疫情却仍未看到尽头,因此当近期这波疫情爆发后,一些企业已撑不下去了,这也意味着越来越多人会失业,其家庭也会陷困,而在失业者中不乏专业人士,当企业倒闭─专才失业─家庭陷困等连锁性影响下,整个社会就处于焦虑氛围下。

在如此氛围下,一些人因看不见未来就选择了轻生,比如早前国内一名28岁高级分析员因自身对工作要求高,在有条件行管令(CMCO)期间担心工作无法达到关键绩效指标(KPI),在缺乏社交互动及压力过大之下而选择轻生,再次敲醒了普罗大众在这个疫情肆虐时期,除了要关注疫情的严重,也不可忽略精神疾病及心理健康的关注,因为它所带来的伤害堪比疫情的危害。

在面对任何突发灾难或严重疫情时,每个人的情绪难免可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这并非说那些会受影响的人就是‘差劲’或弱者,相反这只是每个人对压力的反应有所不同而已。每个人的不同反应是由不同因素组成,比如个人成长背景、学历、生活所在的区域,甚至是以往的个人生活经验等,在面对COVID-19疫情时,害怕、担忧、焦虑以及情绪不稳定是可能出现的症状,这是因为我们会担心自己或家人是下一个确诊者、看不到希望、不晓得疫情何时结束、担心是否会失业、家庭经济是否会崩溃等。

焦虑强迫社交退缩 自救或求救

如何察觉本身及家人是否处于焦虑,可从生理症状、心理症状及行为举动3方面多注意,以生理症状为例,常见症状包括莫名心跳加速、呼吸困难、感觉头晕、无故出汗、头痛及有恶心呕吐等,而心理方面则有无法集中精神、记忆力差、过度担忧、容易疲劳、容易发怒等、至于行为举动有强迫症状、社交退缩或自动回避等。

当一个人在疫情期间面对情绪或精神上问题如焦虑时,可选择自救或求救两种方式,以前者为例,通过在家进行深呼吸运动(deep breathing exercise),对改善焦虑等不安情绪有极大帮助,其具体做法如下,首先是先找个感觉舒服的环境坐下或躺下,然后让身体保持放松,接下来用鼻子慢慢地吸气,维持大概4至8秒的时间,憋住呼吸大概4秒左右,再用鼻子缓缓呼气,也是维持大概4至8秒,重复前述动作5至10次即可。

深呼吸运动是一种常用于减缓压力以及焦虑循环的呼吸方式,通过缓慢的调节呼吸可以达到调节思绪及放松紧绷肌肉的效果,适合男女老少,只要想做早晚皆可,无须自我受限。

至于求救方式则是通过电话辅导方式,向正确管道寻求相关的心理辅导,比如隶属卫生部的电话辅导、大马医药协会或辅导团体等,以下为参考资料:

大马卫生部辅导热线:03-2935 9935/011-6399 6482(早上8时至傍晚5时)
大马医药协会辅导热线:03-4041 1140(中午12时至晚上8时)

■非政府组织辅导团体

大马心灵扶助协会(Befrienders Malaysia):03-7956 8145(全天候)
生命线:03-4265 7995(周一至周五晚上7时至晚上10时)
爱心线:03-7981 5300/5031(周日至周五晚上8时至10时)

-
薛汉飞医生(Seed Hon Fei)
精神专科顾问

 

负面消息致不安 立删为妙

这是一个资讯爆炸的时代,但同时也是假消息泛滥的时代,如果你是一看到COVID-19疫情消息,或者是社会种种不公现象,比如上层失态、中层失德、下层失语的资讯,甚至是稍微有些负面的消息就会感觉不安,我的建议是立即删除为妙。

一机在手即可‘机不可失’是我们这时代的幸福,但亦是悲哀,诚如水可载舟亦可复舟,通过手机我们可以从正确管道如卫生部或主要媒体获取消息,但与此同时也因手机而从社交媒体收到道听途说、尚未求证或恶搞的消息等,如果自问情绪容易受煽动或假消息影响,减少或不看为佳。

与信任的人讲述自己对疫情的感觉和担忧、包括通过手机与家人联系对改善疫情下的焦虑有极大帮助,目前国内的电讯服务已相当完善,不管是后付服务或预付服务,有者只需每月少于50令吉的费用,即可与家人保持联系。

因着种种对未知及未来的忧虑,比如打工族担心是否会出现裁员浪潮,或者是企业是否会面临倒闭等,很多人的睡眠素质都受到影响,而睡眠素质的低落也意味着健康的受损,在疫情期间亦不可忽略睡眠的重要性。

最后还是无可避免提及疫情下精神健康伤害即自杀行径,这也是社会大众所关注,而要避免悲剧一再上演,人人就必须要更加关注精神健康所衍生的问题,谨记这是一个群体社会的时代,每个人的生活起居或多或少都与其他人有所联系,没有人是宇宙中孤独小岛,当问题来到时寻求正确的解决方式,包括自救或向他人求救,疫情虽无情,人间有温情。”

勿一味把矛头指向压力

“很多时候我们往往都会把压力与精神疾病划上等号,即压力是导致精神疾病的唯一因素,没有压力就不会有精神或心理上的疾病,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全然正确的。

举个例子,学生因考试失败而轻生的新闻时有所闻,往往都会被说成是‘学生因考试失败’而产生‘压力’,进而导致忧郁症或焦虑症,而最终选择自寻短见,但若是深入去探讨,就会发现事实可能并非如此简单及表面。

反之很大可能是学生早在考试之前已可能有忧郁症或其他情绪问题,进而导致注意力不集中或失眠问题才引发往后的成绩不理想。因此,若意外发生后就轻易把矛头指向‘考试失败的压力’,是有欠公平及不周全的。

再看回我们现实的生活中各种大小事,‘压力’是根本不可能避免的,包括如今肆虐全球的COVID-19疫情,在疫情爆发并可能随时染疫及经济下滑随时失业的情况下,我们必须承认这些所谓的‘压力’往往这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会因此而患上精神或心理疾病,所以压力并不能简单地与精神心理疾病划上等号。

此外,压力固然可以是忧郁症、焦虑症或其他精神疾病的其中一个因素,但反之,精神疾病本身亦可能是造成压力的成因,因此医生在诊断方面必须拿捏清楚,搞清楚本末,以便对症下药解决根源,而不是一味把矛头指向‘压力’的出现。

总结而言,‘压力’无可否认对于心理精神疾病的认知与治疗是重要的一环,但‘压力’并非‘唯一’或‘必然’的因素,过于简单地把‘压力’与精神疾病划上等号可能会忽略更重要的治疗方向。”

-
杨申兴医生(Yeoh Seen Heng)
精神专科顾问

 

疫情加剧精神疾病 自残自杀最大伤害

根据引述自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临床心理学博士莱斯特(Elizabeth Reichert)早前发表的一篇文章,内容指早在COVID-19疫情爆发前,焦虑症及忧郁症是美国人常见的精神健康问题,仅在2017年美国有近五分之一的成年人在过去一年出现了符合标准的症状,随着疫情爆发后,很多人的日常生活被打乱了,包括失去工作、学校被关闭、企业倒闭等,种种不确定、失落或孤独等负面情绪充斥在人群情绪中。

这些负面情绪加剧了忧郁症及焦虑症的发作,特别是之前已有这方面问题的患者,其病况也在持续恶化中,这点可从美国心理学协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近期一项调查中获得证实。

面对疫情,人们普遍感到担心、悲伤、害怕及孤立,以致影响了正常食欲、睡眠品质、人际关系、缺乏专注力、易怒、容易陷入沮丧等情绪,更严重的是出现伤害自己或自杀的想法,比如滥用酒精或药物等,而这些伤害就算在疫情结束后依然会持续存在,形成长期的健康危害。

让身体感官去感受生活

对此她给出几个可行的解决方案,包括为自己安排充实的一天,如定时换衣、吃早餐、休息,确保自己的生活方式与过去没差,同时维持社交联系,必要时为自己安排一周行程表,把工作与周假行程分开,包括在家作业的空间与休息地方等。

此外在饮食方面注意营养均衡,每天饮用足够的干净水,保持锻炼包括通过网上学习在线运动,因为运动对管理压力和调节情绪有很大帮助。

对于与COVID-19疫情的新闻报导,不管是来自社交媒体抑或电邮等,都要限制阅读时间,以一小时为佳,只要维持接受可靠的资讯即可。

另外在疫情期间与亲友保持联系格外重要,不管是通过电话或视频对话等,甚至是视频会议等方式都行,计划“虚拟欢乐时光”(virtual happy hour)让彼此保持在视频前面对面的联系;通过放松生活脚步,让身体感官去感受生活,比如我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我吃了什么等?如果可能的话,减少工作需求,对每一个新阶段做出调整,谨记明天总有新尝试的机会(remember that tomorrow is always a new opportunity to try again)。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作者:何建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