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反社会型女边缘型 人格障碍 “与众不同”

医句话:

在十多二十岁时,大部分人都已经因遗传、环境因素及儿时经历形成了自己的性格。所谓人格障碍则是此人性格异常、不同,偏离大众应有的性格和社会文化背景,以致难以适应正常社会生活,造成痛苦。根据美国统计,社会里大约有10%人患有人格障碍。

“人格(personality)又称性格,是一个人在对人、对事、对己乃至对整个环境适应时所显示的行为模式、思维方式的持久且一致的特质。简单而言,人格包括一个人在各种场合的思想、感受和行为。

所谓人格障碍(personality disorder)则是此人性格异常、不同,偏离大众应有的性格和社会文化背景,以致难以适应正常社会生活,造成痛苦。或者这么说,我们了解一般人的性格特征是如何的,但是人格障碍者则是‘与众不同’,他们经常会因为人格问题而干扰到个人、社会或职业功能。

根据美国一份大型的统计,社会里大约有10%人患有人格障碍,男女均有风险,只是不同类型的人格障碍比例不同。数据显示,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在男性中更为常见,大约是女性的6倍;至于边缘型人格障碍则以女性居多。

障碍Vs特质
若提及障碍(disorder),意味着变得严重了,已影响个人的生活、工作和社交能力。许多人则是有某种人格的倾向,但未及障碍的程度,则称之为人格特质(personality traits)。

与其他精神疾病一样,而人格障碍的成因可分为生理(biological)、心理(psychological)和社会(social)3种因素。

生理因素即基因遗传,因此精神科医生在问诊时,也会了解患者家人有无精神上的问题。许多试验已确定人格障碍具遗传因素影响,例如人格障碍患者的家族里,患上人格障碍的比例是高于正常人群。因此,人格障碍的遗传因素是无法被忽略的一点。

成长或环境因素与人格的形成息息相关。若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曾遭遇精神上创伤,会对人格造成很大的影响。童年经历是人格障碍形成的主因之一,倘若一个人在小时候经常遇见不好的事情,或是有可怕的经验,例如虐待、家庭暴力和缺乏关爱,亦有可能增加人格障碍的机会。

有时,父母的管教方式(parenting skill)也有所影响。若成天指责和打骂孩子,会让他们觉得自己很差劲或无能,会造成自信心低落;若父母对孩子过度小心呵护,什么都替他们安排好、准备好,也可能造成孩子有依赖型人格;如果父母管教方式反复无常,也容易导致孩子品行失常,最后形成反社会人格等。

增特定精神病风险
当然,也不是说父母过度溺爱就一定会造成孩子的人格障碍,这只是其中一个因素而已。像是亲子关系不佳,自然也会影响他长大后的人际互动、两性与亲密关系,成为某种人格障碍。

总之,许多不同的因素可相互作用,导致一个人出现人格障碍。人格障碍也可以是导致一个人患上精神疾病的因素。在临床上可以发现,某种类型的人格障碍与某种精神疾病关系较为密切,例如精神分裂症患者(schizophrenia)在病发前,已有分裂型人格(schizotypal personality)的表现;偏执型人格容易发展成为妄想症(delusional disorder)。

ABC三大群

许多前来精神科就医的患者经常询问自己是否有人格障碍,尤其是多重人格障碍(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 / dissociative disorder),因自己一时非常开心,一时却又很伤心。然而这都可能是误解,趁此机会也可让大家了解何为人格障碍。

根据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的第五版(DSM-5),人格障碍有10种,分成A、B和C三大群(cluster):

20220115_Personality Disorder 02

 

偏执型疑心重难相处
A群人格障碍的特点是奇怪和怪异,例如最为普遍的偏执型人格障碍,这类人的疑心很重,成天怀疑别人要对自己不利或是针对自己。他们没有一天能‘心安自在’,由于担心别人要害自己,因此一直保持高度警觉。

基于个性过度敏感,他人很难与之相处,容易起摩擦,因为无论说了什么,他都总是觉得别人对自己怀有恶意,就算是屋外有一辆车经过,他也会怀疑可能有‘坏人’要来对付他们。当偏执型人格障碍持续变得极端,很有可能会演变成精神疾病─妄想症。

类分裂型人格障碍冷漠、内向、不爱与人接触,就像一个独行侠,不喜欢参与社交或团体活动,不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也很难从任何活动当中感受到快乐。他们对性和人际关系的兴趣不高,也没有好朋友。

分裂型人格障碍患者有较大的几率会演变成精神分裂症。他的想法异于常人,行为举止很奇怪,通常大众很难去接受。他有时候会听见别人听不见的声音,或是看见别人所看不见的。这类人的疑心也很重,也怀疑别人要对自己不利或是针对自己。他们也会有社交恐惧和不协调的脸部表情。

依赖型都怪父母“养成”

C群人格障碍通常会很焦虑或害怕。首先,回避型人格障碍非常害怕被拒绝而回避人际交往。他们不只是害羞,而是焦虑、胆怯和缺乏自信,因此一直逃避所有的社交或工作机会。他们很拍被批评,同一时间也很需要被接纳。由于做任何事都会感到紧张,他们宁愿以‘不变应万变’─什么都不做那就会感觉比较好。

依赖型人格障碍事事依赖他人,很难在日常生活中做决定,无法独立生活。他们非常被动,永远缺乏自信,认为自己做得不够好,因此需要别人为自己做决定。由于过分依赖,他们也很担心会被遗弃。他们一个人的时候,会时常觉得很无助,很容易被伤害。

依赖型人格的形成很多时候与父母育儿之道有关。若从小到大,父母将一切都准备好了,包括吃什么、做什么,甚至人生已经被安排好了,孩子根本不必动脑思考或亲手劳动,待他长大出社会,‘未曾受训’的他如何有能力去决定事情或照顾自己呢?

强迫型人格非强迫症
另外,强迫型人格障碍也非常常见,但大家不要将之与强迫症(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混淆,两者是不同的。

强迫型人格障碍为完美主义者,非常执着,事事都要做得很好,他们会很执着细节、条例,时常担心自己会犯错。过分的完美主义时常导致他们无法如期完成他们的任务。他们也不会和其他人分工合作,除非其他人愿意100%遵从他们的条规。有些没有价值或不重要的东西,他们也不愿意丢弃。

试想像你去到他的家中,必须完全遵守他的规则,例如必须先洗很多次手,再戴上手套,确保完全干净才能触碰他的物品,相信大家都会难以忍受吧!由于他们往往会要求他人遵循并达到心中的‘完美水平’,因此会对身边的人引起不少麻烦和困扰。

若是强迫症,他们对于自身重复行为并未感到开心。举例而言,强迫症患者会一直洗手,是因为脑海中的想法一直告诉他‘你的手很肮脏’。起初他会觉得自己手已干净,认为自己不需要去洗。可是,这个想法会越变越强烈,到达一定的程度,患者会‘认输’而去洗手。获得释放感到舒服后,这个想法很快又浮现,‘再不洗手你会死!’于是患者感到紧张,又被迫再去洗手。

由此可见,强迫症患者明知道自己手不肮脏、不该再去洗,但是迫于强迫的想法,因此做得非常不开心。正因辛苦、难受,强迫症患者往往会主动求医。相反的,强迫症人格障碍患者不会认为自己有问题,更不会主动来看医生,通常是被亲友‘强迫性’拉到医院的。”

20220115_Dr Seed
薛汉飞医生(Seed Hon Fei)
精神专科顾问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文章来源:
医识力.笔录 : 杨倩妮.2022.01.15